黄克诚,被誉为最为正直的开国元勋,他的一生始终践行着其名中“诚”字的深刻内涵。
有人对他“唱反调”的行为心生恨意,有人则赞赏他刚正不阿的品质。黄克诚确实在坚持正确观点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挫折,然而,他始终坚守着最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,保持着直言不讳的高尚品德。
首提“十万大军进东北”者
1945年8月15日,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。
彼日,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中。两淮战役夺苏北抗战胜利。
黄克诚在返回苏北的途中,获悉日本关东军已被苏联红军彻底消灭,而我军已有部分队伍挺进东北。
经验老道的黄克诚立刻洞察出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——当时国民党主力仍深陷大后方,而我军则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,即位于华中,距离东北相对较近。凭借这一优势,我们完全有能力进军东北,进而开辟一个关键的东北战略根据地。
黄克诚随即委托当时担任华中局书记的同志,火速向中共中央发送电报,提出建议。
书记对黄克诚的提议选择了沉默,然而,黄克诚基于深沉的责任感,毅然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送了一份电报。
在电报中,黄克诚对时下的局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,并阐发了他独到的军事见解。
起初,蒋介石并无真正意图参与和平谈判,这不过是他在时间上对民众的误导,以及掩盖其真实意图的伎俩。他必定会在适当的时机挑起全面内战,因此,我们必须全力以赴,做好决战准备。
再者,掌握广阔的战略要地,对于持久战局至关重要。鉴于此,我建议尽可能派遣更多部队前往东北,至少应达到五万之数,若能增至十万则更为理想。
黄克诚回忆称:“当时中央已经作出决定,将派遣部队前往东北,然而,提出派遣多达十万人之众的部队,这还是我首次提出的建议。”
刘少奇对黄克诚颇为熟悉,黄克诚乃一位勇猛善战的杰出军事家,在诸多重大议题上总能提出独到见解。他的意见自当受到高度重视。
中共中央迅速将文件转达给了正在重庆进行谈判的毛泽东同志。
毛泽东阅罢电文,脸上瞬间洋溢着惊喜之色,心中倍感欣慰,认为这位苏北师长的见解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竟出奇地一致。
在获得毛泽东的批准后,中共中央随即确立了“向北推进,向南抵御”的战略部署,并决定有步骤地、分期分批地向东北地区派遣兵力。
随后的日子里,毛泽东亦对黄克诚发来的电报给予了极高的重视。
1945年9月23日,黄克诚率部。新四军三师踏上东北之旅,行进在北方的征途上,华中局传来命令,指示三师暂在山东驻足停留。
然而,黄克诚坚信时机紧迫,必须赶在蒋介石之前占领东北,遂向中央军委发出紧急电报,恳请继续执行北上行动。中央军委采纳了他的提议。
传闻彼时东北地区物资丰盛,粮食与武器触手可及,随手可得。
然而,黄克诚向来倾向于优先考虑不利因素,他深怕传闻失实,一旦抵达东北却无法寻觅到战斗所需的武器,因此坚决要求部队自行装备武器,全副武装地奔赴东北。
鉴于东北地区已步入寒冬,若部队未能及时获得棉衣,将会造成诸多不便,他便指示后勤人员立刻着手,加紧棉衣的筹备工作。
九月时分,众人仰首凝视着那炽烈的艳阳,普遍对黄克诚提出的募集棉衣的请求感到困惑。
“这黄老头子究竟怎么了?竟总是与人唱着反调!”众人的抱怨声渐起。
众人身着全副武装,匆匆赶路,不料还要背负厚重的棉衣。
黄克诚听闻这些牢骚,仅轻笑以对,并未多作解释。
11月,黄克诚率部进入东北。
事实证明,东北并非如传闻所述那般富饶,所谓“遍地粮食武器”的说法纯属谬传。实际上,这里正面临着“七无”的困境——缺乏党派与政权领导,群众基础薄弱,组织力量缺失;军队装备和资金短缺,医疗资源匮乏,衣物鞋袜亦告罄尽。
空无一物。
先前,官兵们对黄克诚尚存微词,但如今却纷纷对他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心生敬佩。
若无任何准备,岂能投身战事?鉴于此,黄克诚向中央发去了紧急电报,详述了当前面临的“七无”困境。他坚信,当前的首要任务并非直接投入战斗,而是着力构建稳固的农村根据地,为未来的长期战事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毛泽东深表赞同,然而,出于对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尊重,他特地指示黄克诚直接与该局领导人林彪取得联系。
黄克诚向林彪发送三封电报,皆未获回应。
他径直找到林彪,就建立根据地的相关事宜,与其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对于黄克诚的到来,林彪是大喜过望的,这意味着他手下的中共军队主力已达11万人。
毛泽东并未忘却此事,不久后,便亲自拨电垂询二人所商讨之措施。
在林彪的赞同之下,黄克诚向党中央发送了一份详尽的电报,其中对建立根据地的具体步骤进行了深入阐述。
12月22日,中共中央向黄克诚发出电报,其中包含了一段话语:“在建立根据地方面,你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。”
黄克诚勇于直言,纵然常被他人视为“唱反调”,甚至因此屡次遭受降职与撤职的惩处,他却始终未曾因任何阻力而退缩。
他的这种品格,同样赢得了毛泽东的认可与高度评价:
“黄克诚,一位敢于直言的勇士。”“从中央高层到基层支部,无论层级,只要有不平之处,他总会发声。他的不少见解,确实颇有见地。”
正是依靠黄克诚同志那敏锐而远见的战略洞察力,我军逐步在东北稳固根基,将其精心打造成为持久作战的战略要地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那些曾令他人困惑的“逆流之声”,实则彰显了黄克诚非凡的政治洞察力、深邃的战略视野和卓越的军事才华。
02、四平保卫战与林彪吵架
1946年二月,国民党发动了针对苏联的抗议活动,此举激怒了斯大林,进而下令苏军全面撤离。
苏军怒而离,国民党。东北军核心力量依旧集结于沈阳,蒋介石亦未料到苏军竟怒气冲冲地不告而别,一时间他难以分身,无法即刻返回接管苏军遗留下的城市。情急之下,他只能在当地招募兵马,临时将一些散兵游勇和伪军纳入麾下,以助国民党接管这些城市。
黄克诚洞察时势,断言此乃一举夺取城池、壮大我军实力的绝佳良机。
他目光首先投向了东北地区那片极具战略价值的军事要地——四平。
3月14日,苏军撤离北平,第十旅随之迅速攻克四平。
蒋介石怒不可遏,断言务必在4月2日之前收复四平。
一场攻守之战即将展开,双方的目光皆集中在了四平之地。
4月4日,林彪率领指挥部迁至梨树县城,这座位于四平前线的要地。彼时,他决心与国民敌军展开一场生死决战,誓以生命捍卫四平,巩固东北战局。
黄克诚急赴梨树县,拜访林彪,并向其表达了对四平决战的无条件支持。他主动提出,愿意将新四军的四个精锐旅交由林彪直接指挥,以协助其捍卫四平。
林彪对黄克诚所展现的深明大义深感敬佩,同时内心亦充满了满意之情。
然而,随着四平保卫战的硝烟弥漫,黄克诚敏锐地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。
首战受挫的国民党军队愤而加剧攻势,调动了三十万兵力,对四平发起了第二轮猛攻。
要么是守住了土地,却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;要么是土地和人员均无法保全。
初战挫敌之锋芒尚可,然若敌军恼羞成怒,倾其所有与我方决一雌雄,而我方尚未完全具备发起大规模战役的条件,此乃对我方极为不利的局面。与敌拼死守四平已无意义。
四平及其他大城市,对任何一方而言,都是一块难以消化的肥肉。国民党军队觊觎已久,我们理应适时地将其抛出,转而专注于中小城市及乡村,稳固根据地,蓄养力量。待敌军因沉重的负担而疲于应付,而我军已牢牢掌控战局主动权之时,便是我们再次发起攻势的绝佳时机。
黄克诚遂陆续向林彪发送多封电报,力劝其从四平实施撤退。
然而,林彪并未回电,亦未撤军,其姿态宛若誓与国民党军队血战到底。
黄克诚焦急万分,再次直接向中共中央致电,表达了他对东北局势的深刻见解,并力主撤出四平。
党中央普遍知晓黄克诚是一位见解独到之士,其诸多观点往往颇具见地。过往,每当黄克诚来电,党中央总能迅速作出回应。然而,这封建议撤出四平的电报,却令人费解地,黄克诚至今尚未收到党中央的回复。
然而,在5月19日,毛泽东以军委的名义向林彪发出了一份电报。
电报明确指出:“倘若您认为坚守四平已然无望,那么便应当果断放弃该阵地,将战术策略由阵地战转向运动战。”
毛泽东接受黄克诚建议。
林彪军撤退四平。
黄克诚心中怒火未平,愤然质问林彪:“我曾多次发电报提出撤退的建议,为何你既无回应,也不下令撤退?”
面对情绪激动的黄克诚,林彪却只是静静地倾听,不动声色,既不愠怒,亦未置一词。
黄克诚不明白,凭林彪的军事才能,他不该看不出四平已经没有死守的必要了,为什么还不撤退呢?即便自己去质问,林彪也始终一言不发。
多年以来,黄克诚对此问题深感疑惑,直至庐山会议的召开,方才得以拨云见日,解开谜团。
1959年7月,中共中央于庐山召开了重要会议。当时,国家领导人正处于关键的职务之上。中国军队总参谋长黄克诚上山参会。
毛泽东特意设宴款待他,餐桌上,二人再次提起往昔的四平之战。
黄克诚言:“当时不应硬抗。”
毛泽东凝视着他,质疑道:“难道四平保卫战是错误的吗?”
黄克诚阐明了个人见解,毛泽东沉思良久,说道:“坚守四平,是我做出的抉择。”
言出,黄克诚缄默。他终是洞悉了昔日林彪未回电、未撤军的真正缘由。一面是出自己身的建议,另一面则是党中央的号令,两相比较,抉择的艰难显而易见。
两人静了一会儿,黄克诚直言不讳地表示:“这决定虽出自你手,却实属不当!”
沉默片刻,毛泽东轻声自语:“那么,就留给后世去评述吧。”
评价历史人物
黄克诚勇于直言的品格虽为他带来了诸多困扰,然而,他深知身为一名革命者,肩负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责任,理应秉持独到的见解与深入的思考,绝不容许随波逐流。
1978年岁末,黄克诚视力几近丧失,却荣膺中共中央纪委常务书记一职。
在纪委的一次座谈会中,黄克诚佩戴着墨镜,在秘书的搀扶下步入会场,并明确表示他有重要意见需要发表。
黄克诚,身患重病且双目失明,却以坚定而有力的声音,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他连续发言近两小时,全程未借助任何文稿或提纲,台下的听众聚精会神,沉思默想。
在1984年,我国解放军总政治部编纂的《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》正式问世,由百科全书编辑室精心编辑而成。
编辑特意将“林彪”的相关条目交由黄克诚进行审阅,并就此事征询了黄克诚的看法。
“林彪的记载不可如此草率,如此处理,实难向后世交代。”
黄克诚审阅完相关条目后,即刻指示秘书拨通编辑的电话,表示希望亲自与他们就林彪释文的修订事宜进行面谈。
同年二月,几位资深主编便莅临玉泉山,拜访了黄克诚。
黄克诚对他们说,撰写人物传记,每个人都应效仿司马迁的风范,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,以一位客观历史学者的身份去审视历史人物。我们需洞察事物的多面性,进行全面观察与评价,为后世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。
“既然你们向我寻求意见,我便将我的看法如实相告,请你们审慎考虑。”
“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客观地书写林彪的历史。”
黄克诚直言:“必须对两个方面均予详述,不可有所含糊,方才贴合历史的真实面貌。”
走出会客室,不论是对林彪评价颇深的主编们,抑或是事后听闻此事的人们,无不心生感慨。敢于如此坦率地评价林彪者,实乃唯有黄老一人。
黄克诚对林彪的观点及建议,为编者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。据此,他们借鉴黄老等人的意见,对林彪相关条文的阐释进行了补充与修订,并始终秉持这种严谨的精神与态度,精心编撰处理了众多历史人物的条目。
蚂蚁配资-配资正规平台-股票配资门户导航查询-2024年正规长沙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